交通(2019)
课程名称
- 路基工程(一)
- 路基工程(二)
- 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展望
- 社会变迁——从航运铁路看近代中国
- 磁悬浮列车的关键技术
- 地下铁道(上)
- 中国的造船业及其成就
教师简介
左德元,男,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道路及铁道工程 。研究内容涉及高速、重载铁路路基工程,顺层高边坡,特种土(如膨胀土、软土、钢渣等),防洪堤的加固与防渗,岩石性能指标测试及抗风化能力的试验分析。2013年获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中铁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左德元,男,工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道路及铁道工程 。研究内容涉及高速、重载铁路路基工程,顺层高边坡,特种土(如膨胀土、软土、钢渣等),防洪堤的加固与防渗,岩石性能指标测试及抗风化能力的试验分析。2013年获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中铁总公司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孙章,资深管理教育专家、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曾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副院长,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等。长期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曾参加“7?23”甬温线铁路特大事故国务院调查组工作,并担任专家组成员。创办了《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主编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系列丛书》,《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等。主要论文有“城市轨道交通百年回眸”、“高速铁路与磁浮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展望”等。
朱荫贵,现为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经济史。研究方向: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中国近代轮船航运史、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近代企业史。
吕志涛,教授、博导、结构工程专家。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筑FRP学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是我国预应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周晓军,教授,教授级注册咨询师,博士生指导教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会员、四川省铁道学会会员、四川省公路学会会员。兼任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原四川石油勘察设计院)、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隧道工程特聘专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1等奖1项。
席龙飞,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及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从事船舶设计、船型技术经济论证及造船史的教学与研究44年。是该校船舶工程学科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湖北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研究中,1985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的研究中,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中国古代典型船舶的复原研究”,所复原的汉、隋、元、明、清各代舰船模型,在军事博物馆等多处博物馆长期展出,获中外专家好评。在船史学术领域的教学、研究与论著,推动了我国船史学科的进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海洋报》上发表论文70多篇。代表著作有《船舶设计原理》、《中国船舶工业》(画册)、《中国造船史》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