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202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一些进展

现代空间结构

建筑环境--热质交换原理及应用(上)

建筑环境--热质交换原理及应用(下)

材料制备新技术(一)

材料制备新技术(二)

 

-混凝土组合结构充分发挥了混凝土和钢材各自的优良性能,具有材料利用更充分、抗震性能好以及施工方便等优点,目前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应用广泛.我国对组合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

张拉整体结构、膜结构、开合结构、折叠结构以及玻璃结构等新型空间结构代表了现代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

介绍热质交换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性能及它们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系列应用。

介绍热质交换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性能及它们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系列应用。

本系列介绍了材料制备的具体内容,从无机非金属到金属材料,从高分子到纳米材料,从复合材料到单晶材料,从最基础的材料入手,展开了制作的注意点,原则,选择理由,优势展现从而最大化的体现材料的功能,对于材料的制备专业相关的学生具有很好的教学意义。

本系列介绍了材料制备的具体内容,从无机非金属到金属材料,从高分子到纳米材料,从复合材料到单晶材料,从最基础的材料入手,展开了制作的注意点,原则,选择理由,优势展现从而最大化的体现材料的功能,对于材料的制备专业相关的学生具有很好的教学意义。

 

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技术科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系和建设管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特聘学术顾问 等职。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2) 结构新体系和

沈世钊,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0年—1995年曾任哈尔滨建筑大学校长。沈世钊教授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动力响应”和“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他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结合重大工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

张寅平,现为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教授、所长,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研究兴趣:室内空气质量、传热传质和贮能-节能。

"王家俊浙江理工大学教授

男,19634月出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理工大学设计与包装系系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包装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中国纺织学会会员。19858月获浙江丝绸工学院学士学位,19881月获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系硕士研究生学位,19882月至19989月任教浙江丝绸工学院服装系,19959月至20018月,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1998.102003.10月,浙江工程学院材料与纺织学院,副教授,2004.06月至2004.12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访问学者,200311月至今,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包装材料与工艺、先进复合材料、生物与仿生材料、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