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2023)


建设城市森林

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
城市化发展对环境流体力学提出的新挑战
GIS与城市信息管理
城市文化专题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城市规划
城市地理学——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原理
低碳经济和城市工业化发展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发展研究


       本课程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如今城市绿化的发展与演变。本课程主要讲述了建设城市森林是我国发展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城市森林的定义、建设城市森林,打造低碳宜居城市、搞好城市森林建设,实现林业的双增目标、提高城市森林建设的质量等。

本课程介绍了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中国当代城市文化特点,城市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城市美学建设,城市文化与城市美学建设的重要途径.策划与创意等等。

        本课程介绍了城市、城市群和大气边界层、边界层风速和温度的时空变化、热岛环流、海陆风环流和山谷风环流、非均匀边界激发的次生环流、满流、相干结构和阵风、观测和模拟、总结等内容。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本课程介绍了城市的诞生、城市文化研究、典型的近代城市、城市文化研究——大都市。

从城市发展史角度观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发展往往具有突变性和非理性的现象,因为城市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社会主导利益和人为选择的影响。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学科。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问题等。适合地理系和规划系的本科生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也可学习参考。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空间组织的学科。主要研究城市形成和发展条件、空间结构与布局、城市化过程、城市体系、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形态、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城市问题等。适合地理系和规划系的本科生学习,经济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也可学习参考。

        中国的工业化,会不会走向\"半个\"工业化,对于\"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的15%,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问题的反思。

本课程主要是讲智慧城市的背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实现智慧城市目标途径、智慧城市的愿景、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讲授。

就城市的发展史而言,“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大量事实证明,城市是特定文化形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每一座城市的兴起与延续都依赖于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城市的差异性也必然地通过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出来。


    贺庆棠教授、博士生导师。1937年出生,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林学系。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生态学博士生导师。是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林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组成员,森林气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荒漠化培训中心主任。1981-1983年留学德国,获慕尼黑大学林学院林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任教,并先后担任系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主编全国林业院校通用教材《气象学》,两次获部级二等奖。长期从事森林与环境关系及森林生产力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5部。代表著作有《中国的水量平衡与植物生产》(德文专著),国家攀登计划成果论文《森林的热量平衡》、《森林对环境能量和水分收支影响》及《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植被的可能影响》等。参加“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研究”,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三北防护林体系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技术研究”,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10多年校行政管理工作,任校长后,使学校的改革发展有较大的发展,被北京市教育工会评为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先进校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蒋述卓,1955年生,文学博士。1977年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同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12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1月留校任教。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1988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分配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1995年底起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底兼任党委副书记,2000年2月起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学术兼职有: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过《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宗教艺术论》、《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在文化的观照下》、《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等著作13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胡非,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奖、“学笃风正”奖。

        吴健平,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遥感分会理事,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主题专家组成员。

        张闳,曾就读于江西省九江医专,1989年至199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研究与大众文化批评。在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诸多开拓性的贡献。倡导文本细读和文化符号学批评,并以独立的批判立场、锐利的思想锋芒和奇警的话语风格,在文化批评界独树一帜,是新生代批评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沈磊,浙江温岭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曾任台州市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台州市规划建设局总规划。

周春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广州市城市协会理事,广州人口学会理事。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杨冰之,浙江大学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石计生,台湾著名社会学家、诗人。现任东吴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